教学相长出自哪里,体现教学相长的句子


教学相长的出处教学相长作者是戴圣 。 出自《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故曰,教学相长也 。 ”
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好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的不透 。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
教学相长的含义是说:学习与教学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 。 通过求学可以促使教学不断地增长教学的知识;反过来,教学也可以促使学习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 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学和教这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以促进教与学的同时发展 。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 。 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
“教学相长”最早出现在《大学》还是《学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故曰:教学相长也 。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 。

众所周知,“教学相长”就是教与学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双方都得到提高 。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无数个教育工作者用“教学相长”作为自己的座佑铭,在不同社会、不同阶段、不同时代,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之下,不断探索着“教学相长”的奥秘 。

我们周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所经历的生活各不相同,社会阅历不同,自然文化层次与知识结构就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 。 其教学方法也各有所方,有的人在旧的模式下竭尽全力地施教,结果事倍功半;而有的人善于更新方法,勇于创新,轻松而有节奏地施教,结果事半功倍 。 记得在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任何一个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 ”其意思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提高文化知识 。

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推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知识就不可能高效和速捷,但教师也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这是因为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超前的 。 在教学中,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个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思考、乐于发言,并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若能沿着他们的思维去想、去做,可以一题多解或引出新的实记法,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 就像一位名师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 ”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不能低估“教学相长”这一原则的作用,过去不计其数的数学工作者,在“教学相长”的启示下,为教好而不懈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 教育事业飞跃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学工作者,岂能按图索骥牵更需要“教学相长”,只要我们树立与时俱进的心境,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用“苦”作舟,善问、肯动,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

推荐阅读